受汽車行業(yè)快速發(fā)展的電氣化和軟件集成競賽的推動,日本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于周一(12月23日)進行合并談判。
據悉,本田和日產計劃在2026年8月左右成立一家聯合控股公司。新控股公司的總裁預計將由本田提名,本田將占合并后公司董事的大多數。兩家汽車制造商的目標是,將控股公司在成立后不久上市。
本田和日產將于周一簽署一份關于在控股公司下運營的諒解備忘錄,同時計劃在2025年6月前完成合并條款的談判。
但有問題是,兩個在歷史、企業(yè)文化、優(yōu)勢和財務表現方面都非常不同的競爭對手,是否真的能夠以跟上競爭所需的敏捷步伐合作。
關于這兩家公司以及合并對兩家公司和汽車行業(yè)的影響,需要了解的5件事:
本田和日產的起源如何塑造了它們的企業(yè)文化?
兩家汽車制造商的不同創(chuàng)始歷程在塑造其企業(yè)文化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本田,最初是一家摩托車制造商,采取了更為冒險的商業(yè)模式,而日產則更為穩(wěn)重,專注于通過海外擴張和聯盟來增長。
本田由本田宗一郎(Soichiro Honda,1906-1991)創(chuàng)立,他是一位工程師,21歲時就開始了自己的汽車維修業(yè)務。1948年,即二戰(zhàn)結束后的第三年,本田宗一郎創(chuàng)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司,制造摩托車。這源于他最初為自行車制造了一個輔助發(fā)動機,以幫助他的妻子購買沉重的大米。
受這段歷史影響,本田的野心遠不止于汽車。本田提供廣泛的產品,包括摩托車、商務噴氣機、小船發(fā)動機甚至割草機。在20世紀90年代,本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自主雙足人形機器人。
該公司也是賽車運動的主要力量。1964年,本田在推出第一輛汽車之后,進入了一級方程式賽車。
與本田不同,日產的起源與20世紀初日本政府主導的工業(yè)化更直接相關。
鲇川義介(Yoshisuke Aikawa)(1880-1967),一位杰出政治家的親戚,將他的鑄造制造公司發(fā)展成為該國領先的大型企業(yè)集團之一。但在二戰(zhàn)后,該公司被盟國拆分。
日產成立于1933年,作為該大型企業(yè)集團的一部分,旨在在日本制造高質量、低成本的汽車,與外國制造的車輛競爭。
該公司在早期就積極進行國際擴張。在1930年代,其Datsun品牌汽車出口到亞洲其他地區(qū)和中南美洲。1960年代,日產在美國建立了銷售基地,并在墨西哥建立了制造基地。
日產在1990年代末面臨業(yè)務下滑,推動其在1999年與法國雷諾結成聯盟。在雷諾派來的時任首席執(zhí)行官Carlos Ghosn的領導下,日產的管理結構進行了根本性重組。2018年Ghosn因涉嫌財不端行為被捕后,公司的管理結構受到震動,影響了業(yè)績。
兩家公司的優(yōu)勢和劣勢是什么?
日產在電動汽車方面起步較早,其聆風車型在2010年上路。然而,這一策略在今年關鍵的美國市場中有些適得其反,因為在美國市場電動汽車銷售放緩,而對混合動力車的需求加速增長。日產在美國無法提供任何混合動力車——這種車型結合了發(fā)動機和電動機。
這一弱點可以通過本田來彌補,本田是混合動力車的專家,也是第一家在美國開始銷售此類車輛的汽車制造商。
本田公司報告稱,由于對內燃機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強勁需求,截至9月份的6個月中,本田在美國的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
伊藤忠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Sanshiro Fukao表示:“合并后的一項舉措可能是本田向日產提供美國市場的混合動力車,日產經銷商將有吸引消費者的汽車,而本田可以通過銷售更多汽車賺錢?!?/p>
在合并談判開始之前,兩家制造商已經在電動汽車和汽車軟件領域尋求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本田和日產于8月簽署了一份合同,共同研究潛在的軟件平臺。三菱汽車也加入了討論。
本田和日產正在考慮共享電池供應以及電機和逆變器的規(guī)格——這些都是電動汽車的關鍵組件。他們的工程師還聯合研究核心技術,如半導體和數據平臺。
兩家公司的財務表現如何?
盡管本田的業(yè)績穩(wěn)健,但日產卻處于低迷狀態(tài)。
本田今年4月至9月的營業(yè)利潤為7426億日元(約合47億美元),較2023年同期增長6.6%。其摩托車業(yè)務保持了18%的高營業(yè)利潤率,在美國的混合動力車銷售強勁,盡管其在中國的汽車業(yè)務表現不佳。
日產在7月至9月季度的凈虧損為93億日元(約合5900萬美元),主要受美國和中國等關鍵市場盈利能力下降的打擊。日產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內田誠(Makoto Uchida)宣布,日產將在全球裁員9000人,以減少20%的產能。
他還表示,他的團隊正在修訂今年3月剛制定的三年業(yè)務計劃中的目標。
“我們將盡快啟動轉型,”內田誠說,目標是加快與本田在電動汽車和軟件方面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這一合作始于今年。
市場對可能的合并消息反應明確。上周三有關合并談判的報道出爐后,日產的股價較前一日收盤價上漲23.7%,而本田則下跌3%。一位市場分析師表示,從業(yè)務表現來看,日產可能會成為本田的負擔。
日產和本田已經參與了哪些合作或聯盟?
日產、雷諾和三菱處于一個聯盟關系中。
雷諾和日產之間的最初協議并不平等,法國公司收購了日產37%的股份(后來增加到43%)以救助日產。2002年,日產收購雷諾15%的股份。
2023年,雙方同意將資本關系重組為平等的合作關系,兩家公司各持有對方15%的股份。
日產-雷諾聯盟還在2010年與德國戴姆勒建立了戰(zhàn)略和資本伙伴關系——這是日產積極利用與其他汽車制造商聯盟的另一個例子。該合作伙伴關系旨在促進聯合生產和發(fā)動機的共開發(fā),但隨著2021年三家公司的相互持股關系解除,合作伙伴關系已經縮減。
2016年,日產收購了三菱34%的股份,當時三菱的業(yè)務因燃油效率測試造假被發(fā)現而下滑。日產旨在共享車輛平臺、新技術開發(fā)和制造基地。11月,日產出售了10%的股份,以增加財務靈活性。
本田在行業(yè)內更像是一個獨行俠,獨立創(chuàng)建自己的業(yè)務基礎。然而,該公司正在逐漸打破這一長期政策,特別是在技術開發(fā)和服務擴展方面。
“在電氣化和智能化領域,變化的速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包括新勢力的加入,”本田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三部敏宏(Toshihiro Mibe)在8月關于日產-本田合作伙伴關系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說。“如果我們繼續(xù)單打獨斗,我們將無法跟上他們的步伐?!?/p>
2013年,本田與通用汽車在氫燃料電池系統(tǒng)方面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兩家公司計劃將合作伙伴關系擴展到自動駕駛移動服務,但該項目被取消了。
此外,本田今年與IBM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進行長期研究和開發(fā)下一代計算技術。
2022年,本田與索尼集團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yè),開發(fā)電動汽車。該公司,Sony Honda Mobility計劃在2025年推出其首款汽車Afeela。
汽車行業(yè)中還有哪些其他關鍵群體和聯盟?
在日本八家乘用車生產商中,只有本田、日產和三菱沒有與豐田汽車關聯。
豐田和鈴木汽車互相持有少量股份,而大發(fā)汽車則完全由豐田全資所有。鈴木和大發(fā)在制造小型汽車方面都有專長,補充了豐田的車型。豐田還與斯巴魯(Subaru)和馬自達汽車(Mazda Motor)建立了資本合作關系,這兩家公司以獨特的發(fā)動機技術而聞名。
全球汽車行業(yè)在電氣化和軟件技術的推動下,汽車行業(yè)正紛紛結成聯盟。9月,通用汽車和韓國現代汽車宣布將考慮在這些領域進行合作。
與此同時,德國大眾汽車與美國初創(chuàng)公司Rivian Automotive成立了合資企業(yè)。
“過去一年里,行業(yè)聯盟的特點發(fā)生了變化。汽車制造商正在尋找能夠補充地域或技術弱點的合作伙伴,而不是那些相似的伙伴,”一位東京的汽車業(yè)務和技術專家說,他要求不具名,以避免公開評論其咨詢公司的客戶。
這位專家說,本田和日產的潛在整合將呼應“幾年前”的趨勢,當時歐洲和美國的行業(yè)重組導致了多品牌汽車巨頭Stellantis的誕生?!皟杉夜拘枰C明,他們的合作是一種適合解決未來問題的戰(zhàn)略?!保ㄐ?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