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芯原可穿戴專題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Omdia高級分析師林麟在會議期間發(fā)表以“從關鍵零組件看AI/AR眼鏡市場騰飛”為題的主題演講。
當前業(yè)界對AI/AR眼鏡的定義尚未完全統(tǒng)一。林麟提出明確區(qū)分:無屏幕、依賴純語音交互且內置AI功能的設備定義為“AI眼鏡”,而搭載顯示模塊與光學組件的則歸類為“AR眼鏡”。兩者的共性在于必須集成AI能力(端側或云端),而早期僅支持藍牙通話或影音功能的設備被排除在討論范疇。值得關注的是,即便主打觀影功能的AI眼鏡,也已普遍搭載基礎算力模塊,這標志著AI已成為智能眼鏡的底層標配。
林麟指出,AR眼鏡的歷史早于AI眼鏡,其發(fā)展曾與VR熱潮交織。早期品牌方對AR眼鏡的期待極高,試圖將其定位為“手機替代品”甚至移動辦公工具,但受限于重量(普遍超過50克)與光學顯示技術不成熟,消費者體驗遠未達預期。Meta與雷鵬合作的智能眼鏡成為行業(yè)轉折點:通過砍掉顯示模塊大幅減重,并強化時尚屬性,使其在斷電后仍可作為普通眼鏡佩戴。這一案例驗證了“先眼鏡后AI/AR”的產(chǎn)品邏輯——基礎佩戴體驗是市場接納的前提,功能疊加需以輕量化、美觀性為基石。
據(jù)林麟提供的Omdia數(shù)據(jù),2024年全球AI眼鏡出貨量預計達190萬臺,2025年將躍升至680萬,其中Meta貢獻約550萬臺,中國廠商爭奪剩余130萬份額。相比之下,AR眼鏡年出貨量長期徘徊在50萬臺,主因在于光波導等光學方案良率低、成本高,且彩色顯示技術尚未突破。盡管行業(yè)進入“百鏡大戰(zhàn)”階段,但硬件同質化趨勢顯著,競爭焦點正轉向兩大核心:重量與續(xù)航,45克被視為消費者容忍閾值,超重產(chǎn)品將迅速被淘汰;大模型能力,硬件趨同下,AI功能的實用性與黏性成為差異化關鍵。
林麟指出,芯片架構需在性能、成本與續(xù)航間尋找平衡。當前方案普遍面臨“三者不可兼得”的困境,高性能芯片往往以高功耗為代價。顯示技術方面,Micro OLED因中國產(chǎn)能過剩陷入紅海競爭,而Micro LED憑借高亮度(超10萬尼特)成為戶外AR眼鏡的首選。JBD等廠商已實現(xiàn)單色Micro LED量產(chǎn),彩色方案預計2027-2028年突破。
光學方案的迭代緩慢制約AR眼鏡發(fā)展。Birdbath與Free-form方案適配觀影場景,而光波導(尤其是衍射式)成為信息提示類AR的主流選擇。然而,幾何光波導的二維擴瞳良率不足5%,中國廠商轉向衍射光波導,通過紫外納米壓印技術降低成本,但光學效率仍待提升。
林麟表示,當前AI眼鏡用戶對AI功能的使用頻率偏低,多數(shù)僅將其作為“高級搜索引擎”。林麟指出,交互反饋機制缺失是核心痛點:無屏設備在響應請求時易導致用戶“尬等”,而AR眼鏡的顯示模塊可提供進度提示,顯著改善體驗。未來競爭將聚焦于大模型能力的場景化深耕,如強化搜索、私人助理、實時導航等,同時需通過用戶教育提升功能滲透率。
長期來看,AI與AR眼鏡將走向融合,兼具無屏交互與增強顯示能力。林麟預測,光學顯示技術的突破(如彩色Micro LED)與端側大模型的成熟將推動市場于2027年后爆發(fā)。更深遠的意義在于,AI/AR眼鏡可能成為下一代程序入口,類似微信小程序平臺,卡位價值顯著。但行業(yè)終局或呈現(xiàn)“贏家通吃”局面,存活品牌或不超過5家,當前供應鏈的合縱連橫(ODM入股光學廠商等)正是為爭奪終局席位鋪路。
AI/AR眼鏡的騰飛已進入倒計時,但賽道成功的關鍵不僅在于技術躍進,更在于對消費者本質需求的洞察——從“炫技”回歸“基礎體驗”,從“替代手機”轉向“無縫融入生活”。在這場變革中,硬件廠商需死磕重量與光學,軟件生態(tài)需培育用戶習慣,而最終勝出者必將是在技術、設計與場景化能力上實現(xiàn)三重突破的整合者。
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登录参与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