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至20日第72屆ISSCC(國際固態(tài)電路會議)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作為第一署名單位在ISSCC 2025發(fā)表了4篇學術論文。所涉及研究內容包括高速串行數據接口芯片、頻率綜合器與串聯(lián)諧振振蕩器、高速高精度模數轉換器、MEMS傳感器接口芯片等。
參會人員合影
01
面向通信系統(tǒng)高速率數據傳輸需求針對本地頻率源提出一種極低抖動、低雜散的鎖相環(huán)時鐘電路。
通過提出的電阻放電型時間放大器顯著降低了PFD自身噪聲,并提高對后級電路噪聲的抑制。此外針對傳統(tǒng)串聯(lián)諧振壓控振蕩器的過壓問題提出的電容分壓技術成功降低了有源器件的振蕩幅度,在保證性能的同時大幅提升了電路的可靠性。最后,通過提出的開關采樣濾波器切換技術解決了電荷泵失配帶來的雜散影響,該工作在13GHz輸出頻率下實現(xiàn)了15.8fs的積分抖動和-98.5dBc的參考雜散。在目前國際上已報道的鎖相環(huán)中該工作實現(xiàn)了最優(yōu)的積分抖動。
博士研究生步楓報告論文
文章題目為A 13GHz Charge-Pump PLL Achieving 15.8fsrms Integrated Jitter and -98.5dBc Reference Spur,第一作者為孫德鵬副教授,通訊作者為劉術彬教授文章。由第一學生作者、博士研究生步楓進行演講匯報。
02
面向數據鏈路中出現(xiàn)的頻繁休眠與喚醒為實現(xiàn)鏈路的快速建立提出了一種超快鎖定的無參考時鐘與數據恢復電路。
該工作提出了一種基于逐次漸進比較(SAR)的頻率捕獲方法,通過識別“慢”信號得到頻率差極性,所提出的時鐘數據恢復電路僅需55ns的恒定頻帶切換時間。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了高達63.64 Gb/s/μs的頻率捕獲速度,與可查閱參考文獻對比,實現(xiàn)了當前無參考頻率捕獲的最快速度。借助所提出的凈電流的電荷泵實現(xiàn)了小于150ns的總捕獲時間,比已有的研究工作至少縮短了4倍。
第一作者趙瀟騰教授報告論文
文章題目為A Reference-less CDR Using SAR-Based Frequency-Acquisition Technique Achieving 55ns Constant Band-Searching Time and up to 63.64Gb/s/μs Acquisition Speed。第一學生作者為博士研究生章宇浩,劉術彬教授為通訊作者之一。
03
面向通信系統(tǒng)應用提出了一款14位1GS/s模數轉換。該工作提出了一種并行量化技術與一種動態(tài)死區(qū)環(huán)形放大器。
不同于現(xiàn)有流水線架構的串行時序,并行量化技術使余量轉換和余量放大同時進行,在不降低模數轉換器采樣率前提下分配了足夠的時間給余量放大和轉換,提升了整體能效。該工作在1GS/s采樣率下奈奎斯特輸入頻率時,實現(xiàn)了85.8dB的SFDR和68.2dB的SNDR。在目前已報道的ISSCC和VLSI會議上,采樣率≥0.5GS/s的高速模數轉換器中,該工作實現(xiàn)了最高的性能優(yōu)值FOMs(173.3dB)。
、
博士研究生曹越報告論文
文章題目為A 14b 1GS/s Single-Channel Pipelined ADC with a Parallel-Operation SAR Sub-Quantizer and a Dynamic-Deadzone Ring Amplifier。第一作者及演講者為博士研究生曹越,通訊作者為朱樟明教授和沈易教授。
04
面向MEMS陀螺儀的事件驅動應用需求針對常開功耗與喚醒時間約束提出了一種基于占空比自動尋優(yōu)突發(fā)模式鎖相環(huán)的常開驅動接口電路。
通過基于bang-bang控制的自動動態(tài)占空比調節(jié),實現(xiàn)1.5μW的常開功耗、2.8ms的喚醒時間和-40-85°C的寬溫域的穩(wěn)定工作,打破國際上常開功耗與喚醒時間指標記錄,并首次實現(xiàn)了寬溫度范圍魯棒的常開模式。
博士后王凌報告論文
博士后王凌與碩士研究生張錦文現(xiàn)場演示論文
文章題目為A 3-Axis MEMS Gyroscope with 2.8ms Wake-Up Time Enabled by a 1.5μW Always-On Drive Loop。作為第一篇文章報告并在Demo Session 2分會場進行了現(xiàn)場展示,該文章第一學生作者為碩士研究生張錦文,朱樟明教授為通信作者之一。該工作獲得了杭州士蘭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