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五月天一区二区三区-日本午夜福利视频在线-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不卡免费-日韩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芯片專業(yè)演繹和中國高考故事 | 科技老兵戴輝

來源:愛集微 #老兵戴輝# #高考# #集成電路#
5.4w

又是一年高考季。

圖注:中學高考標語,作者戴輝攝

愛集微有一個欄目《芯人物》,描寫了很多知名芯片人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到,大部分人都是1977年恢復高考接受正規(guī)高等教育后獲得發(fā)展機遇的。

圖注:《芯人物》一書已出版兩冊

一九七七年八月四日至八日,鄧小平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邀請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參加。劉西堯時任教育部部長,劉道玉時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會場上帶頭“開炮”講真話的是查全性。巧得很,他們都畢業(yè)于武漢大學。

1977年底恢復高考。徹底擺脫了“出身”論,不論階層人人平等,往屆(如“老三屆”)和應屆生都可以參加。無數(shù)人的命運得以改變,“鯉魚躍龍門”。

到今天,“高考指揮棒”制度并不完美,但依然是最公平的制度。

站在中國電子產業(yè)的角度來看,中國因此有了巨大的“工程師紅利”。哪怕科技起步水平并不夠高,但有艱辛努力和無窮人數(shù)來湊。中國在改革開放與加入WTO之后,創(chuàng)造了今天中國電子產業(yè)的輝煌。

站在人類角度來看,很多人大學之后去海外深造發(fā)展,為全人類(包括中國老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圖注:電影《高考1977》

電影《高考1977》主題歌中唱道:你的你的不期而至,讓頑強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義,讓追夢的人們有了登月的天梯。你穿過穿過原野,給干涸的大地多少綠色的希冀,你掠過掠過海天,使澎湃的春潮變成連篇的寫意。啊,高考1977,你是那樣不可置信,你又是那樣確定無疑,如同春雷在天際滾動。

20年代,電機學科建立,強電和弱電合一

創(chuàng)建于1908年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的電機??剖侵袊鴼v史最悠久的電氣工程學科,下分電力工程科和電信兩門,學制為三年。1910年聘請謝爾頓(美籍)任電機科科長,并建造電機實驗室,后又增聘請湯姆生為教授,為以后的電機學科發(fā)展打下了初步基礎。1917年電機??聘臑樗哪曛?。浙江公立工業(yè)專門學校(浙大前身)電機工程科始建于1920年。1923年茅以升倡導創(chuàng)立國立東南大學電機工程系。清華電機系成立于1932年秋天。顧毓琇在前面四所大學電機系都曾任教。

1931年中山大學,1933年北洋大學(天津),1934年武漢大學,1936年重慶大學先后創(chuàng)立電機系。

從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電機工程課程表中可以看到,最初強電和弱電都是合在一起的,后來演變?yōu)殡娏Γ◤婋姡o線電、電子、通信等眾多涉“電”專業(yè)。

圖注:西南聯(lián)合大學電機工程系課表,作者戴輝攝

在1912年到1937年之間,民國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這就是“自主招生”。1937年,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武漢大學五所高校進行統(tǒng)一招生考試,簡稱“五大名校聯(lián)考”。1938年,教育部設立了全國統(tǒng)一招生委員會,負責全國統(tǒng)一高考。因為戰(zhàn)爭影響,1941年中止了。

50年代,院系調整,電真空學科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學招考仍由各校單獨招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和北京師范大學、北洋大學兩校分別采取了聯(lián)合招生的形式,上海交通大學等16所高校使用統(tǒng)一試卷同時進行考試。1950年,東北、華北、華東73所大專院校進行聯(lián)合招生。

1952年開始,教育體系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院系調整”,將大批原有綜合性大學內的院系拆分,并重組成為新的專門大學。這是教育體系從學習歐美的體系轉變?yōu)榻梃b前蘇聯(lián)的體系。我2000年去中亞的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當?shù)鼐陀星疤K聯(lián)時代建立的一所專業(yè)電信高校,不少當?shù)赝潞涂蛻魡T工,都是這里畢業(yè)的,英語和技術都相當不錯。 The Tashkent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was founded as the Tashkent Electro Technic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in 1955 and it was the major and only producer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s for the Central Asian region.

圖注:塔什干信息科技大學校園

50年代,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基于電子管的電臺、步談機和步話機成為關鍵設備。《長津湖》電影中吳京團隊就是奉命護送12部電臺、4名話務員到一線。

中國物理電子學家劉盛綱院士的個人經歷有代表性。他于1951年由南京大學附屬中學(現(xiàn)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中畢業(yè),考入浙江大學電機系。1953年因院系調整轉入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電真空專業(yè)(52年建立)。當年,先后有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廈門大學、金陵大學、江南大學、山東工學院等院校的電信工程系相關無線電部分并入南工。1956年, 南工無線電工程系超1/3的師資力量西遷成都,和交通大學和華南理工的電訊工程專業(yè)派出的力量會合,創(chuàng)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

圖注:列別捷夫先生與劉盛綱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主樓前合影(1957.10)

電子管技術的生命很長,民用領域的CRT電視機顯像管到本世紀初還在大量使用。演繹出來的電磁技術到現(xiàn)在依然牛逼,比如雷達和電子對抗等。

我有位東大師妹,在火車上偶遇一位成電男生。男生用上述“校友情”來套近乎并成功“得手”。他們兩口子現(xiàn)在都在芯片戰(zhàn)線上,女生做離子注入,男生做芯片戰(zhàn)略咨詢,我沒有寫反哦!

50年代,高考誕生,半導體學科建立

1952年,高等教育部規(guī)定自該年度起,全國高等學校一律參加全國統(tǒng)一招生考試,并成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首次全國統(tǒng)一招考于1952年8月15-17日舉行,進行了國文、數(shù)學、化學、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識、生物、外國語(俄語、英語)8個科目的考試,實行全國統(tǒng)一命題,制定統(tǒng)一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由各大行政區(qū)招生委員會組織考試、評卷。錄取名單全部會被刊登在《人民日報》“號外”、《解放日報》等報紙上,被人頂替是不容易的。網絡上鄭異凡的文章《上世紀50年代的高考和大學記憶》講述了這段故事。

進入晶體管時代,充分體現(xiàn)了集體奮斗精神。1956年教育部集中全國五所大學的科研資源(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和南京大學等大學的物理系),設立半導體(晶體管)專門化培訓班(“講習班”),由北京大學黃昆任教研組主任、復旦大學謝希德任副主任。兩年間,培養(yǎng)了我國第一代半導體專門人才300多名,如中芯國際董事長王陽元、華晶集團總工程師許居衍、電子工業(yè)部總工程師俞忠鈺。

圖注:中國半導體技術奠基人黃昆先生

1956-1957年間,王守武任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半導體教研室主任。他隨后進入中科院,成為晶體管奠基人,還有林蘭英、黃敞、成眾志、吳錫九等專家。各大高校的半導體教研室在這個時期紛紛成立。

正式高考之后,沈緒榜是1953年從湖南考入武漢大學數(shù)學系的。57年,沈緒榜被選派到北京大學數(shù)學力學系計算機專業(yè)班,學習計算機知識 。10月,從北京大學畢業(yè)之后,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工作。1977年主持研制的16位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VLSI)嵌入式微型計算機CPU芯片,是中國第一顆CPU,他的一個學生張國新是國家“芯火”深圳平臺組長。這是后話。

集微網芯人物欄目記錄了朱貽瑋的的高考和求學經歷。

1955年,經過全國統(tǒng)一高考,朱貽瑋被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錄取。9月,他離開生活了18年的上海,乘火車來到北京。因政策變化,兩年后的1957年夏天,朱貽瑋選擇進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學習。到了三年級之后,正式確定專業(yè),朱貽瑋分配到新設不久的半導體(晶體管)專業(yè),他是清華大學培養(yǎng)的第三批半導體專業(yè)學生。1963年7月朱貽瑋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已是26歲多的高齡,分配到了北京電子管廠(代號774廠,56年開工建設,東德支持建設)來搞晶體管。

1957年,倪光南和韋鈺考入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他們對我影響很大。倪光南61年畢業(yè)之后進入中科院計算所參與研制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119機),早在92年我就聽過他的報告。韋鈺在1994-01年擔任教育部副部長,在高教改革、教育網絡建設、遠程教育方面做出貢獻。

圖注:集微峰會上倪光南為張汝京頒發(fā)終身成就獎

1960年7月16日,蘇聯(lián)政府突然照會中國政府,決定自1960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華蘇聯(lián)專家。同年,國家加大了高考招生力度以培養(yǎng)更多人才。當年,我的父親戴國良剛初中畢業(yè),因成績好,被拉過去直接參加高考,初生牛犢不怕虎,居然考上了湖南大學。但南縣師范剛建立生源不夠所以縣里不放人,父親因此就讀于南縣師范,兩年后停辦。務農一年后,續(xù)讀于寧鄉(xiāng)師范,于1966年畢業(yè)。

1966年高考取消。1970年,開始按推薦制招生。

1977恢復高考,查全性“點炮”,鄧小平決策

1977年8月4日,剛剛復出、主動要求分管教育科學工作的鄧小平同志與三十幾位科學家、教育工作者舉行了座談會。鄧小平事先要求找一些敢說真話有見解的、不是行政人員、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才華的教學人員來京參加座談會。出席會議的有吳文俊、鄒承魯、王大珩、周培源、蘇步青、童第周、于光遠、唐敖慶等著名學者。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主持會議。劉西堯(1934年考入國立武漢大學物理系)時任教育部部長。劉道玉(1953年10月考入武漢大學化學系)出任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司長。

圖注: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展現(xiàn)的這次關鍵座談會

武漢大學電化學家、當時還是副教授的查全性出席了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科教座談會。他幾乎是與會人員中資歷最弱的,但他在會上越說越激動,痛陳當時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并建議:“從今年開始就改進招生辦法。一定要當機立斷,今年能辦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辦。” 查全性的發(fā)言得到了大家的響應,人們七嘴八舌地補充著他的發(fā)言,心情也越來越激動。

圖注:《高考1977》劇照

鄧小平最后拍板決定,停止11年之久的高考于1977年恢復。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根據鄧小平指示制定的《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文件規(guī)定:廢除推薦制度,恢復文化考試,擇優(yōu)錄取。劉道玉《芻議恢復統(tǒng)一高考的得失與對策》一文中回憶:爭論非常激烈,但最后的招生文件卻十分開明,報名考生的出身、婚否和年齡都沒有限制,這就為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圖注: 廣播和收音機傳遞信息非常迅速

電影中出現(xiàn)的是春雷 3P2,這是上海無線電三廠出產的9晶體管收音機,我剛寫了一篇文章《中國收音機100年史》。

圖注:《電影1977》中的上海產春雷牌收音機

1977年冬天,舉行了至今惟一一次的全國冬季高考。積壓了十年的570萬學子踴躍報名應試,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兩季考生達到了1160萬人。這些考生從山村、漁鄉(xiāng)、牧場、工廠、礦山、營房、課堂奔向考場。多少人的命運由此改變,中國的教育事業(yè)終于迎來期待已久的春天。

圖注:《高考1977》坐拖拉機參加考試

查全性的呼聲有了春風化雨般的回應,他也因此被譽為“倡導恢復高考第一人”。回憶過去,他說:“當年只是說了幾句真話”。這里不得不提到他的父親查謙。查謙是中國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畢業(yè)于金陵大學,留美獲物理博士學位,先后在原中央大學任教務長,在武漢大學任理學院院長創(chuàng)社物理系,1953年創(chuàng)辦華中工學院(華科)并任首任院長。

武漢大學培養(yǎng)的人才挺多。劉道玉曾說“我1953年考進武大化學系掛上?;諘r,感到無比榮耀?!彼?981至1988年之間任武漢大學校長,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個重點大學的校長。武大首開學分制,雷軍1987年考入,用兩年就修滿了計算機專業(yè)的學分并完成畢業(yè)設計,成為了最早一批提前達成畢業(yè)條件的優(yōu)等生之一。

早在1957年,時任武漢大學物理系主任戴春洲先生就組織建立了“半導體專門化”,是中國最早一批的半導體物理專業(yè)之一,培養(yǎng)出中科院院士徐紅星等優(yōu)秀人才。武漢大學在金融和科技界人才輩出,廈門集微峰會的武大校友會場很熱鬧。

徐紅星院士于去年集微峰會發(fā)表講話,半導體產業(yè)多學科交叉,發(fā)展需要更全面的技術攻關

我擔任顧問的明銳理想科技CEO冀運景從武大畢業(yè)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芯片晶圓。

1977年報考570萬錄取27.8萬;1978年,報名610萬錄取40.2萬;1979年,報名460萬錄取28萬。第一屆在1978年的年初入學,所以1977級和1978級實際上是兩期同一年入學。在這三年中,由知青考取的大學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愛集微《芯人物》記載了陳大同的故事。

1976年底,陳大同結束農村插隊返回北京,被分配到印刷廠當裝訂工學徒,月薪18元。終于有了一份在室內的工作,不用春夏秋冬在外日曬雨淋了。進工廠第二年的春天,他的高中同學告訴他,中關村有個地下學習小組,原中科院數(shù)學所所長在家中輔導幾個中科院子弟。陳大同得知消息后,和同學多次去請求,終于獲得旁聽資格。得知恢復高考消息時只有2個來月的準備時間,1978年,陳大同順利考上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現(xiàn)計算機系)無線電圖像信息處理專業(yè)。從1978年到1987年,他從本科一口氣讀到博士,成為國內首批半導體專業(yè)的博士生。

下河摸魚、上樹捉鳥、下地干活,是61年出生的江西孩子段永平童年記憶里的寶貴財富。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段永平遭遇“滑鐵盧”,總成績僅僅80多分!也許是此次經歷,使得段永平內心不服輸?shù)膭艃荷蟻砹?,他深知高考對自己的重要性?978年第二次高考,這一次,他實現(xiàn)了巨大的突破,高考分數(shù)超過400分,進入了浙江大學無線電系,是他的高中學校里唯一考上本科的人。OPPO陳明永、瑞芯微勵民也都畢業(yè)于浙大。

華南理工電子系通過77年高考出了幾個牛人:梁偉(德生收音機)、黃宏生(創(chuàng)維)、李東生(TCL)、陳偉榮(康佳,現(xiàn)廣東微容)。

小米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周光平和嚴星伉儷、芯片持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徐益平等人,也是77年考上南工。

我以前菊廠同事胡力耘初中畢業(yè)后在東北當知青,高考進入大連理工,他的經歷和《高考1977》非常類似,東北的冬天真的很冷。還有更神奇的,我的《數(shù)理方程》老師萬遂人小學畢業(yè)后在南京電子管廠當工人堅持學習(那兒的技術資料太多了),恢復高考之后跳躍式考上南工研究生,后在北京真空電子技術研究所獲得電子學博士學位。深圳芯片元老祝昌華則說是恢復高考讓他看到未來,他放下開了幾年的拖拉機,回去讀高中去了。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李俠的原形為抗戰(zhàn)時在上?;顒拥暮先死畎住N靼搽娮涌萍即髮W認李白為校友,認他的師傅涂作潮為教員。北京郵電大學立了一座李白雕像并有舞臺劇《尋找李白》。兩校都培養(yǎng)了很多芯片人才,如84年考上西電的黃學良與89年考上北郵何庭波。

我父親是南縣游港公社中學的數(shù)學教師。他們拿出陳年的老資料油印出來補課,不少學生的命運因此改變。那幾年,農村中學的高考升學率并不亞于縣一中。

集成電路學科建立

西方在1958年發(fā)明集成電路。中國大陸的起步并不晚,但因為種種原因,發(fā)展越來越慢,最后被起步更晚的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qū)趕超。

1968年開始,北京組建第一個半導體集成電路專業(yè)化工廠國營東光電工廠(878廠),朱貽瑋參加了相關籌建工作。與此同時,創(chuàng)建上海無線電十九廠,兩廠成為“南北雙霸”。68年在重慶永川縣,成立固體電路研究所(即1424研究所,現(xiàn)中電24所)。盡管一直有進步,但因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和西方的差距實際上越來越大。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不再閉門開發(fā),高教體系率先和國際接軌。各大知名高校的電子專業(yè)都齊齊進入了集成電路領域。清華大學于1980年成立了微電子學研究所、上海交大1983年成立了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研究所、復旦大學89年建設集成電路與系統(tǒng)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ASIC工程中心組建于1992年,依托于東南大學、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設計研究所(超大所)是嚴曉浪教授于2000年創(chuàng)建的浙江大學校級研究所等。武大和華科則在光領域一直耕耘。

2021年1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集成電路專業(yè)將作為一級學科,并將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


圖注:集成電路作為一級學科的通知

很多大學都已經設立了微電子(集成電路)學院/系/專業(yè),簡直連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香港不少大學和澳門大學的相關專業(yè)面向大陸招生。

芯片人高考奇葩故事

八九十年代,大學沒有擴招,考上心儀的大學并不容易。1999年開學開始擴招,為更多孩子提供了求學機會。從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大學生又重新開始了留學歷程。

清華校友在硅谷創(chuàng)業(yè)眾多。周順圭(南工電子56)被譽為硅谷天使投資金手指,投資了不少清華企業(yè)。清華大學電子工程85級更是出了好些杰出芯片人,虞仁榮(韋爾)、趙立新(格科)、趙立東(燧原)、趙偉國等。

愛集微芯人物欄目里有不少高考故事。我扒了幾段。

芯片投資人劉越來自北京。1978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出身于書香門第、一直擔心要去插隊的劉越趕上了好時機,苦學之后高考分數(shù)十分理想。而到底是北大還是北工大?這對別人十分篤定的答案對劉越來說卻十分糾結。她回憶說,進北大雖然名頭響亮但分配可能不在北京,于是劉越終選擇了百分百北京分配的北工大。那個時代的英雄是楊振寧等人物,而北工大是工科院校,沒有純物理、數(shù)學,當時她就想學物理。恰逢她一個叔叔從日本考察回來介紹說半導體很有發(fā)展前景,于是就歪打正著選擇了半導體物理。沒曾想,很有主見的劉越一上學在拿到了5年的課程表后,傻眼了。她說:“這跟我想象的半導體物理是完全不一樣的課程安排,當時心里就有一個想法:這個專業(yè)不能上了?!边@時也湊巧劉越入學體檢查出急性腎炎,當時跟家里商量也準備休學,第二年再回來想著能換一個專業(yè)。沒想到,學校不干了,又單獨給劉越體檢了4次,結果證明那是“誤診”。于是劉越只能硬著頭皮上?,F(xiàn)在回想起來,劉越也覺得是命中注定要跟半導體結緣。那時的北工大很多老師都是清華出來的,聰慧的劉越學習自然也很拔尖。大二時她接觸到了EDA,就下決心以后要做EDA,因為覺得這是自己能做的、也能擅長的。而且畢業(yè)論文她也完成得十分出色,當時導師想讓她深造,但劉越還是選擇了另外一條工作道路,那就是直接去工作。

芯人物寫了中國臺灣芯片人胡竹青的聯(lián)考故事。1977年,“頂梁柱”父親病故,胡母帶著胡竹青兄弟姐妹6人艱難求生。作為家中長子,剛剛17歲的胡竹青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重擔。此前,胡竹青的理想是考取臺灣國防醫(yī)學院,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yī)生。然而醫(yī)生從來不是一個能夠快速積累財富的職業(yè),理想和現(xiàn)實在年輕的胡竹青心中第一次發(fā)生分歧。他回憶說:“那時我心里想的就是今后要進企業(yè),開公司,或要賺錢?!痹诟纳萍彝顩r的迫切心情下,他放棄理想選擇了責任,改讀工科,通過臺灣聯(lián)考考上了學費較低的大同工學院,目的是盡快畢業(yè)后盡快工作。也正是因為這次“無奈”的選擇,讓他最終走上了芯片之路。1989年,胡竹青離開德州儀器進入臺積電,開始了開掛旅程。

芯人物有一篇《賀賢漢:從音樂人、教授、廚師長,再到董事長》。1977年冬天,文藝積極分子賀賢漢報考了心儀已久的上海音樂學院,但事與愿違,由于他音樂基礎未經扎實專業(yè)訓練,報考的二胡和作曲指揮統(tǒng)考都以失敗告終。這時的賀賢漢已經24歲,不得不聽從父親的建議放棄報考音樂學院,著手準備常規(guī)大學的招生考試,而此時距離下一次高考(78年夏天)只剩下6個月的時間。正所謂逆境催人奮進,在短短半年里,賀賢漢不僅需要啃下16本《數(shù)理化自學叢書》,還面臨地理、歷史等從未接觸過的學科。好在賀賢漢的父親曾在鞍山中學擔任過多年的語文高級教師,在父親悉心指導下,賀賢漢得以進入鞍山中學高三文科尖子班學習備考。為了能抵達這座山峰,賀賢漢每天只睡三個小時。經過半年廢寢忘食的勤奮學習,他竟成為了1982年南匯縣惠南鎮(zhèn)高考的第一名,并以400多分的總成績順利進入了上海財經大學的財政金融系。他后來陰差陽錯走上了芯片之路。

財務背景“誤入”芯片產業(yè)的還有李庭育(江蘇華存創(chuàng)始人)。他1995年畢業(yè)于寶島臺灣中興大學財務專業(yè),畢業(yè)后對自己的前途很茫然。恰逢當時姐夫在南亞科技(存儲器芯片制造公司)當處長,在他的指引下,李庭育決定進入IC行業(yè),而這也是他與芯片之間緣分的開始。他加入的第一家公司是福懋科技(79年成立),隸屬于王永慶的臺塑集團,從事IC封裝和測試業(yè)務。進入公司后,李庭育的第一份工作是會計,但是他并沒有甘愿只做一名會計。他十分勤奮,就連擦洗無塵室、保養(yǎng)與學習機臺等基礎工作也都愿意去做。20多年過去了,他也因此成為了芯片領域的”老司機“。

1978年,王暉(盛美半導體創(chuàng)始人)所在的貴陽四中把最好的老師集中起來,組織重點班進行突擊學習。經過一年多努力,王暉以貴陽四中第一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事實上他第一志愿填報的是當時最炙手可熱的北大物理系,第二志愿則報了浙大。雖然成績優(yōu)異,但由于患有輕微色弱,不利于日后學習查看光譜,所以王暉被認為并不適合學習物理。于是,北大招生老師考慮其數(shù)理化的高分將他推薦給了招待所同屋的清華招生老師。恰好當年清華招生專業(yè)中精密儀器系對色弱沒有限制。關鍵時刻有貴人相助。

深圳大學微電子研究院/半導體制造研究院院長王序進很傳奇。就是在1978年,年方16歲的他參加高考,進入重慶大學就讀。這個年紀可以讀少年班。

電話機芯片王者是天訊龍。創(chuàng)始人葉晶1984年畢業(yè)于江蘇省泰興中學。那年的高考數(shù)學"史上最難",成為了"高考慘案",全國平均成績26分(滿分120分),難度讓后來有名的江蘇高考數(shù)學命題人"葛大爺"也望塵莫及(2003)。葉晶高考數(shù)學考了94分。與他并駕齊驅的同學常進,現(xiàn)在是中科院院士、國家天文臺臺長,參與了嫦娥號系列月球探測器的開發(fā)。今年高考據說數(shù)學題也很難。

余承東和雷軍(武大)、OPPO陳明永(浙大)都是69年出生并同在87年高考的,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勾兌過高考作文題?余承東是安徽霍邱縣農村戶口,按當時的情況讀不了縣重點高中。后來在其父親到處找人托關系的情況下,進入了當時的霍邱縣第二高級中學——與始建于1937年的一高相比是有差距的。1987年以縣理科狀元身份考上了西北工業(yè)大學(自動控制系精密儀器專業(yè)),據說二中在他之前沒人考上過一本。OPPO陳明永出生于四川萬源市魏家鎮(zhèn)楠木坪村,1984年初中畢業(yè)時候考取了中專(師范),但被人譏諷:一個師范生有什么了不起!。于是陳明永走關系去萬源市教委做工作,重新回到高中就讀。那個年代考上中專并不容易,我弟弟戴斌就是1988年考上中專的。就在1987這一年,華為和聯(lián)想創(chuàng)業(yè),張忠謀創(chuàng)立了臺積電,開辟了無晶圓設計產業(yè)(fabless design),一個輝煌的時代到來了。愛集微老杳(王艷暉)則是1986年考入中科大并一路讀到博士,那個年代,清華北大中科大是并列的,合肥科技產業(yè)做的不錯,與中科大顯然有關。

單記章的家鄉(xiāng)是湖北省黃梅縣,從小學到初中,農村學校寬松的環(huán)境下,單記章玩著就學過來了。長江邊留下了他很多戲耍的身影,挖螃蟹、游泳,還曾和大孩子一起游過了長江。無拘無束,醉心玩耍的時光一直延續(xù)到初二,他轉去了黃岡市的一所中學。在那里,學習的壓力迎面而來,頭次英語摸底考試只考了40分。這“當頭一棒”也讓他開始沉下心來,一年以后就成了班里的第一名。高中時,單記章考進了聲名赫赫的黃岡中學,于1986年順利考取了清華大學。在招生老師的勸說下,志愿由最初的物理系改為了無線電電子學系。

“黃岡密卷”一直是噩夢。愛集微芯人物寫了琻捷電子李夢雄的故事。 他1977年出生于湖北黃岡下面的小縣城黃梅縣,從小學到初中一路披荊斬棘,刀光劍影,高中考入全國聞名的黃岡中學,進入了人生中 “最暗無天日的三年”,他笑著這樣描述高中三年?!耙粋€班上50來個同學,都是從黃岡地區(qū)下面七個縣市擇優(yōu)錄取的尖子生,最后上清華、北大、復旦、交大等名校大概有十五、六個,都是人中龍鳳,非常優(yōu)秀的人才?!崩顗粜刍貞浾f。不過,他有更多的感觸:“高中的這種軍事化的應試教育,把我們一生最美好的青春時光,都花在了上課下課,做題答題這些近乎機械的事情上,把一個個鮮衣怒馬的青春少年都變成了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流水線產品,很容易造成人的逆反心理?!备呖冀Y束進入復旦大學的李夢雄,一下子如脫韁的野馬一般,放飛了自我。他的投資人之一熊偉也畢業(yè)于黃岡學校。

芯人物有篇:小鎮(zhèn)姑娘有大夢想,村里走出美女博士。1988年,劉洪杰出生在山東濟寧的一個小鄉(xiāng)村。從小,劉洪杰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高中畢業(yè)前,成績基本沒出過前三名。劉洪杰參加高考時以高中學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吉林大學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2018年,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大學攻讀博士期間創(chuàng)立九天睿芯,剛滿30歲。后生可畏!

通過高考走出水鄉(xiāng),有幸與芯片大佬們有交集

我個人對高考有刻骨銘心的體會?!靶℃?zhèn)做題家”出身,就讀的湖南南縣一中前身是1938年創(chuàng)立的湖西中學,首任校長段乃文就曾就讀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院(1920-29)并留校擔任教師(1929-37)。

圖注:西交大官網顯示1937年段乃文為南洋公學-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院的教師

1978年,我從鄉(xiāng)村來到南縣一中大院生活了12年,聽到好多高考改變命運的故事。老家四面環(huán)水沒啥工業(yè),高考和參軍是最大的兩個機會。電子領域知名人士有格科微創(chuàng)始人趙立新、上市公司晶豐明源股東夏風、北斗總設計師楊長風、德生科技創(chuàng)始人虢曉彬、航嘉電子創(chuàng)始人羅文華等人。父親的學生鄧正清很早就來到深圳參與電子產業(yè),布吉中元路上的中元電子做鋁電容。中南大學校長黃伯云創(chuàng)立博云新材,我的同級同學張勁文是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總監(jiān)。

趙立新是1985屆,因獲得全國青少年創(chuàng)新發(fā)明一等獎因而保送到清華大學。我填寫高考志愿時曾登門向趙立新請假,看到他正在他父親的作坊里忙活。工藝創(chuàng)新(如COM封裝)也成為了他后來的成功因素,心靈手巧的老爺子還成為了他的幫手。

圖注:趙立新(右一)參加比賽的照片

他的同班同學夏風考入華中理工大學(華科)電子材料與元器件專業(yè),是格科微的天使投資人,也是晶豐明源二股東。他們班的化學老師黃慈和是我高中的班主任。

90年進入東南大學,在浦口山溝里混了一年,和“大三線建設”中在山洞里做晶體管好有一比。同級同學孫洪軍(艾為電子創(chuàng)始人)的綽號是“八三哥”。艾為和格科微都是GSM山寨機這波帶起來的,一個做聲音,一個做圖像,是行業(yè)楷模。

硅谷華美半導體協(xié)會副主席夏海濤、硅谷東大校友會主席楊如春、菊廠光芯片負責人高戟都是我在浦口的同級同學。

我進校這年,徐文偉正好畢業(yè)去深圳,后來成為華為芯片第一人,倪澤望(深創(chuàng)投董事長)與徐文偉是同系研究生,也在同一年加入了剛啟動正向研究的華為。

CMOS圖像傳感器是1994年東大校友科研伉儷王國裕和陸明瑩夫婦在英國愛丁堡大學與兩位英國同仁一起發(fā)明并成功實現(xiàn)應用的,四人榮獲2008年度英國蘭克獎(The Rank Prize),這是面向世界的光電子和生命科學領域的頂級的科學獎,之前高錕(光通信發(fā)明者)和袁隆平得過。值得一提得是,他們是南工電真空專業(yè)(中國第一個電子管專業(yè))創(chuàng)立者陸鐘祚教授的女兒和女婿。杜崢(芯視達CEO)說當年申請的志愿是南工無線電結構設計專業(yè),進校后才知道在機電學院,不過好在課程差不多并且班上美女同學夠多,更重要的時候,找工作的時候用人單位也真以為是無線電專業(yè)。杜崢畢業(yè)后輾轉赴美留學并進入豪威科技(1995年由上海交大55屆洪筱英創(chuàng)立,做CMOS圖像傳感器,已為韋爾股份所收購)。 讀書的時候看東大校報,說是攻克了洗衣機控制芯片(ASIC),這是家電可帶動芯片發(fā)展的很好證明,這個成功歷程是日本集成電路成功的關鍵原因(黑白電、個人消費電子)。

我的小學同學陳伯友高中時參加了北大組織的國際物理奧賽集訓班并獲銅獎,他有個同學叫唐壯(卓勝微合伙人)。我這位學霸同學免試進入清華電子系90級,我因此在1994年春在他們宿舍里睡了一個晚上,沾染了些靈氣。他的大學同學程泰毅是搞指紋芯片的思立微CEO。卓勝微的許志翰也是清華90級(計算機)。清華本科要讀五年。

圖注:清華90級捐贈校園長椅 戴輝攝

我研究生就讀了中山大學電子系,這里出了小米合伙人林斌,他的中學就讀于四大名校之省實,我還應邀去那里做過科技講座。我的同班同學古陶是芯片企業(yè)蘇州盛科的創(chuàng)業(yè)成員(負責網絡協(xié)議研發(fā)),是清華系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我也因此早早就了解了芯片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歷程。

1994年,黃如在東南大學獲電子工程系微電子碩士學位后,進入北京大學讀博,師從王陽元院士。今年,她回到東大擔任校長,剛剛亮相于東大120周年校慶(原中央大學體系)。

(校對/范蓉)

責編: 愛集微
來源:愛集微 #老兵戴輝# #高考# #集成電路#
THE END

*此內容為集微網原創(chuàng),著作權歸集微網所有,愛集微,愛原創(chuàng)

關閉
加載

PDF 加載中...

国产蜜月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亚洲欧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三久久精品| 日韩伦理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综合娱乐中文网| 大黑屌后入骚妇屁股| 好想插进去捅一捅| 插我舔内射18免费视频| 欧美人与兽大屌肛交爆菊| 国内不卡的中文字幕一区| 麻豆视频一级片在线观看 | 操美女逼逼色逼网| 国产污污污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首页| 国产区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强伦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18| 被医生添奶头和下面好爽| 欧美男女舔逼舔鸡巴视频| 欧美男女舔逼舔鸡巴视频| 国产亚洲一区白丝在线观看| 好想插进去捅一捅| 97性无码区免费| 啊啊啊好疼视频进来| 2021最新热播国产一区二区| 插插插插插插插插插插插| 3色w九九久久男人皇宫宕| 亚洲一区二区女同性恋免费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乱码内射| 女教师色色天天免费播放| 日韩欧美一区二三区风间由美| 久久综合久久久久综合大| 中文字幕你懂的av一区二区| 大狼狗插阴道视频| 操女人大逼视频下载| 干女人逼逼的大几把| 留学生美女被大黑屌猛戳| 大香蕉操逼小视频| 熟妇好大好深好爽| 帅哥大鸡巴操美女| 国产区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