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五月天一区二区三区-日本午夜福利视频在线-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不卡免费-日韩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2023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四學者為AI作出貢獻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來源:愛集微 #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
1.2w

8月16日,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香港兩地共同舉辦2023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fā)布會,揭曉2023年“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名單。其中:

圖片來源:未來科學大獎

2023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

獲獎者為趙忠賢、陳仙輝,表彰他們對高溫超導材料的突破性發(fā)現和對轉變溫度的系統(tǒng)性提升所做出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

趙忠賢和陳仙輝在高溫超導材料的發(fā)現和發(fā)展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高溫超導材料主要有兩大類:銅氧化物超導體和鐵基超導體。在銅氧化物方面,趙忠賢領導的團隊獨立發(fā)現了第一個液氮溫區(qū)的超導材料。在鐵基超導體方面,陳仙輝研究組首先將超導轉變溫度提高到麥克米蘭極限之上,證明鐵基超導體確實是非常規(guī)的高溫超導體,而趙忠賢研究組創(chuàng)造并保持了在塊狀材料中超導轉變溫度的記錄。在提高超導轉變溫度的同時,趙忠賢和陳仙輝對于高溫超導的物理機制做了大量系統(tǒng)性的研究,在過去數十年內推動了高溫超導領域的發(fā)展。

趙忠賢,1941年出生于遼寧新民,1964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技術物理系。

陳仙輝,196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1992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凝聚態(tài)物理專業(yè)博士學位。

2023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

獲獎者為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獎勵他們提出深度殘差學習,為人工智能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獲獎工作是四位獲獎者在2012至2016年間于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完成的。

何愷明,清華大學學士(2007年),香港中文大學博士(2011年)。

孫劍,西安交通大學學士(1997年)及博士(2003年)。

任少卿,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201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博士(2016年)。

張祥雨,西安交通大學學士(2012年)和西安交通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博士(2017年)。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2016年,由科學家和企業(yè)家群體共同發(fā)起。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chuàng)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做出杰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725萬元人民幣(等值100萬美元)。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35位獲獎者,他們均是來自生命科學、物理、化學、數學、計算機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極具成就的科學家,做出了原創(chuàng)性且產生了巨大國際影響的研究工作。(校對/趙碧瑩)

責編: 趙碧瑩
來源:愛集微 #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
THE END

*此內容為集微網原創(chuàng),著作權歸集微網所有,愛集微,愛原創(chuàng)

關閉
加載

PDF 加載中...